第四十一章 黎明初现(2/4)
冰面的巨石,彻底打破了文学期刊复刊初期普遍谨慎、保守,多以刊登诗歌、散文、报告文学为主的局面。
它用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了,小说,尤其是直面现实,具有思想深度和艺术感染力的小说,拥有着无与伦比的吸引力和影响力!读者们渴望看到这样的作品!
《人民文学》、《收获》、《十月》、《当代》……这些重量级的文学期刊紧随其后,纷纷调整自己的选稿策略,开始在版面上显着位置推出重磅小说。
一场以“伤痕”和“反思”为基调,但题材和风格日益多元化的小说创作热潮,在《少年犯》的引领下,轰轰烈烈的拉开了序幕!华夏当代文学的新时期,由此真正进入了加速道。
而在黄土高原的腹地,贺家湾那间点着煤油灯的土坯房里,叶辰放下了一封钟望阳寄来的、充满了激动与祝贺的长信。
信里详细描述了《少年犯》引发的巨大轰动,惊人的发行量和来自全国各地的赞誉。钟望阳在信末再次激动地写道:“小叶!你开创了一个先河!《魔都文艺》和你,都站在了时代的风口浪尖上!历史会记住这一刻!”
叶晨将信递给身旁的妻子,贺秀莲借着灯光,一字一句地读着,脸上的表情从震惊到喜悦,再到无与伦比的自豪。她放下信,看着丈夫在灯光下轮廓分明的侧脸,眼中充满了崇拜与爱恋。
“晨哥,你真了不起!”贺秀莲轻声说道,语气无比真诚。
叶辰握住妻子的手,微微一笑,目光却投向了窗外深邃的夜空。星光闪烁,如同无数双注视着这个时代变迁的眼睛。
《少年犯》的轰动,是叶晨计划中的重要一步不假,但却绝非终点。因为他知道更大的历史浪潮即将拍案而来,恢复高考的钟声即将在不久之后响彻神州大地,而他已经做好了和心爱妻子并肩迎接这场命运之战的准备……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一九七七年年十一月十九日清晨,贺家湾还笼罩在初冬的晨雾中,但公社小学那几间充当考场的土坯房外,已经聚集了神色各异的考生。
他们中有稚气未脱的本地青年,有风尘仆仆赶来的其他村落的知青,更多的是像叶晨这样扎根多年的老知青,只不过大多数人眼神里都混杂着紧张、期盼和一丝茫然。
叶晨和贺秀莲并肩站在人群中,显得格外平静。四年的挑灯夜读,无数个煤油灯下与公式、古文、政论相伴的夜晚,早已将知识刻进了骨髓里,充足的准备给了他们强大的信心支撑。
贺秀莲的手心里虽然微微有些汗,但那更多的是一种尘埃落定的激动。准备了这么久,终于要迎来这最终的检验。
她侧目看向丈夫,叶晨的脸上依旧是那副风轻云淡的神情,仿佛即将走进的不是决定命运的考场,而是去田间巡视一番。这份沉稳,无形中也抚平了她心中最后一丝细微的紧张。
“晨哥,我们进去吧。”随着铃声响起,贺秀莲轻声说道。
“嗯,照常发挥就好。”叶晨轻轻点头,握了握妻子的手,传递着无声的力量。
考场内氛围肃穆,油印的试卷散发着淡淡的墨香,监考员神色严肃地宣读着考场纪律。随着开考的哨声响起,笔尖划过粗糙纸张的沙沙声,瞬间变成了主旋律。
叶晨光可是名副其实的高考钉子户,参加过的高考没有十次,也有八次了,一颗大心脏早就被千锤百炼。无论是审题、落笔都行云流水,思维清晰的如同在梳理早已烂熟于胸的脉络。
贺秀莲那边也很快就沉浸其中,那些在丈夫的指导下,反复背诵过的知识点、演练过的题型,在高度集中的精神状态下,被迅速唤醒、重组、精准输出。
一九七七年的高考和后世不大一样,分为初试和复试,为的是筛掉滥竽充数的那一批。初试结束后是十天的等待期,即便是这
本章未完,下一页继续